close

【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】「台北這個地方是做木工的大本營,每天所聽到的是工地裡敲敲打打的聲音。」這首邦查(Pangcah)傳唱的《木工歌》,深刻地寫下台北的勞動生活片段,那是一段艱苦的離鄉求生的經驗。



Sawmah在台北做木工,他曾經蓋過中正紀念堂兩邊的國家音樂、戲劇廳,還有四周圍的圍牆、白色的長長階梯、內部的舞台、樓梯,以及椅子。舞台椅子低矮,拆模非常困難,必須用彎腰爬行,帶著手電筒在黑暗中拆模。

基底工程從地下室蓋到上面,一層層樓地蓋上來,工人必須爬上好幾層樓高的鷹架,需要非常多細膩的功夫。曾經有邦查工人踏到油滑的地上,從高高的鷹架上摔落而死。Sawmah曾經當兵跳過傘,比較不會害怕,但因受過腳傷,踏步較慢。

Sawmah每天上班,基礎工程告一段落後,工人班底就離開。建築剛建好都是水泥,等到整個中正紀念堂裝潢以後更加冠冕堂皇,但至今他還沒有機會進去過,但建築是由許多邦查族人建造而成。

以前全家人睡在工地,蓋過資訊大樓、圖書館、豪宅等,尤其是電梯、樓梯最費工,必須先算好尺寸。Sawmah的老婆還曾揹著孩子拔鐵釘。

Sawmah在1980年代末來到溪洲部落,他老婆的叔叔阿道早已待在部落殺豬。最初Sawmah搭建鐵皮屋,1997年中秋節時,部落發生大火,小孩怕爆炸,急忙扛著瓦斯奔出家門。

Sawmah其中一個孫子待在2樓睡覺,Sawmah趕回去搶救時,屋頂幾乎已經被燒光,不斷冒出濃濃的黑煙。

Sawmah爬樓梯時,腳踩滑滑的鋼架差點跌倒,他感覺到有人拉住他,告訴他說「不能上去」,但回頭一看,人卻不見了。Sawmah的孫子葬身火窟,他則幸運地躲過一劫,似乎冥冥之中有力量在幫助他。Sawmah的所有家具、相片都付之一炬,有些電器還剛買不到一週。族人待在蒙古包,經過努力重建,成為現在的部落樣貌,也開闢了防火巷道。

1998年時,做木工的景氣不好,蓋好的房子賣不出去。Sawmah說,景氣好時,不斷蓋房子,一個月最多有20天工,一個月可蓋2層半的樓。但工作有時很密集,可賺很多錢;有時有長時間的空檔。景氣差時,一個月只有5、6天工,根本無法維持生活。因此Sawmah改為灌瓦斯、充氣,一做就長達10年。

之後Sawmah又再度重返木工工作。Sawmah說,目前景氣更加不好,台北房子已經飽和,木工工作越來越少,工資也越來越低,必須跑到新竹、苗栗、台中等地做工。

維持傳統採集生活

隨著年紀增長,Sawmah腳傷的舊疾浮現,所以他改接家庭代工,也到淡水採清明草,供給商人做藥材,偶爾才接接小工。他在新店溪用八卦網抓魚、青蛙,只抓大隻魚,放掉小隻魚,Sawmah說:「足夠吃就好,其他留給子孫。」他也去淡水、八里採海菜,去新店山上採藤心、過貓、蝸牛、野菜,也放陷阱抓小動物。Sawmah說,邦查族人以自然維生,但有時政府管制太過嚴格。

Sawmah跟老婆共同商議,跟孩子講話時,不要全都講中文,也要講邦查的語言,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習。小孩會問「爸爸、媽媽你們講什麼」,Sawmah回說「當然是邦查的話啊」,「你們是邦查的孩子,現在不會講,以後長大怎麼辦,怎麼跟阿公、阿嬤聊天」。

經由耳濡目染,Sawmah的小孩跟孫子已經會聽邦查母語,也聽得懂阿嬤講的話。他的女兒嫁給漢人,仍深深記得邦查母語。

每年Sawmah都會帶著孩子、孫子回去花蓮觀音部落參與豐年祭,等到孩子可以進入年齡階級的年紀,他希望孩子能接受傳統的青年訓練,參與溪洲及觀音部落豐年祭,也會教他抓魚、採野菜。

Sawmah說:「原住民的文化不能消失。」他希望世代傳承文化,也希望原住民族能更加地團結,守護邦查的部落。

邦查耆老Sawmah重視母語的傳承,語言不能流失,文化才能延續。(圖文/李宜霖)

邦查耆老Sawmah待在溪洲部落,繼續在台北永續邦查傳統。(圖文/李宜霖)

文章來源: 台灣立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edlenser29 的頭像
    ledlenser29

    LED手電筒產業報導

    ledlenser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